[摘要] 河北省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建设部在我国首次推出两个低碳城市试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保定。
河北省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建设部在我国首次推出两个低碳城市试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就是保定。
两年之后,国家发改委确定 “五省八市”作为我国首批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又作为的地级市入选。此后,“低碳”正式写入保定的发展目标,也开启了河北省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的序幕。
由于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保定的低碳城市建设曾被看做“顺理成章”。试点几年之后,这个“先行者”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如今又面临哪些困惑?在低碳之风劲吹的当下,保定的实践对其他城市有何借鉴意义?
试点低碳城市建设:
保定:“先行者”摸索破难题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王博 [保定报道]
从太阳能应用入手解能源之困
近日,首批12个免费太阳能移动终端充电桩亮相保定街头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保定市民还特意赶去进行现场体验。
“以后逛街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一位市民坦言,“就是不知道时间长了,插头是不是容易坏,会不会被人拔掉。”
4月25日下午,记者找到位于保定双拥广场附近的一个太阳能移动终端充电桩,整个充电桩用银灰色的不锈钢板制作,外形像一个缩微的公交站亭,倾斜的盖头上装有太阳能板,背板是广告位,七个手机充电插头挂在背板的中间,插头类型多样,适合多种手机充电。
“此举将使保定先于纽约成为全球免费充电城市。”充电桩的制作商英利集团旗下千河文化传媒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建设的近千个充电桩前期建设所需资金约1300万元,建成后对其广告运营权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后期运行维护费用,则由广告经营权中标单位和投资建设方共同承担。
“领跑低碳新能源,打造太阳城”,背板上显示的公益广告语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是“老”的低碳城市建设试点。有人评价,充电桩正式成为市政公共设施,标志着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向更高层次进了一步。
梳理保定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可以发现,从2006年就提出建设“保定•中国电谷”,制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决策,到2010年出台《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低碳城市的建设工作,再到2015年保定低碳产业链条初步完善,保定低碳城市建设已走过近十年,十年成效如何?
尤其近年来,随着大气质量越发受人们关注,很多人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保定这个试点城市。
“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保定市某研究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认为,人们关注的大气污染指标是一个包括PM2.5、PM10的综合评价,而低碳主要强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这位学者看来,大气污染与低碳是全部与个体的关系,不能由于大气质量总体下降就看不到保定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成绩。
事实上,早在2010年,保定市就为低碳城市设定了十大建设工程,分别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工程、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农村节能普及工程、交通节能工程以及碳汇工程,如今,同时起步的十大建设工程进展不一,其中难点集中在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和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上。
“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和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成为推进的难点,因为这两大工程相互影响,相互阻碍。”保定市发改委低碳城市推进办公室主任刘新这样解释。
据刘新介绍,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虽然总体来看保定市天然气利用指标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但每到冬季,为保民生需要,大型企业等用气大户纷纷弃气用煤。另一方面,由于保定城中村较多,与全省水平相比,市区集中供热率较低,加之城中村居民建房扩容,供暖需求加大,燃煤量逐渐增加。
在刘新看来,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工程难以推动的原因,在于尚未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投资至少在十几亿元的集中供热工程往往由几大集团承担,由于单纯的供热项目没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往往倾向于上马热电联产项目,但在目前严格的控煤政策之下,等量的替代煤指标很难压缩出来。”
据了解,目前,保定正在积极与供气企业协商增加天然气供应指标,两个天然气应急储备库的建设也正在谋划之中,但资金问题也是一道坎。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